从高考,看幼儿教育


6月7号,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们参加高考。每当想起这一天的时候,我们都有太多的感慨。寒窗苦读十二载,即将化茧成蝶,飞向我们渴望的那所象牙塔。

可今年的高考,却打了很多高考生一个措手不及。

大家一起来看看,全国语文高考卷II的作文试题:

①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(《周易》)

②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(杜甫)

③何须浅碧深红色,自是花中第一流。

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,受光于天下照四方。

⑤必须敢于正视,这才可望敢想,敢说,敢作,敢当。(鲁迅)

⑥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(毛泽东)

中国文化博大精深,无数名句化育后世。读了上面六句,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?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,并合理引用,写一篇文章。要求自选角度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少于800字。

当我看到视频中有些考生走出考场后嚎啕大哭的那一刻,是心疼的。

以前的高考试题中,对中国传统文化,大多停留在要求学生学会背诵古诗词和国学经典。课堂教育久而久之形成了快文化,学生们不求甚解,自然体会不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意味深远。

而如今,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看重。从高考的语文试题上就得以发现。2017年的高考卷上,我们就能发现:

1、中国传统民间工艺:明代青花瓷;

2、文言文解读、分析和翻译《后汉书·赵憙传》;

3、宋诗赏析《送子由使契丹》;

4、补充《庄子•逍遥游》《陋室铭》

5、作文题:对古诗词的思考和感悟;

从这份150分的高考语文试题上来看,中国传统文化的比重达到104分,约占2/3。

在2016年,国家教育局就颁布了《关于2017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》:

高考试题中,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,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。

比如,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,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、传统节日、民俗等内容,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。

高考题反映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是一朝一夕,这必将成为一个长久的趋势,并且还会渗透到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教学当中。

文化的熏陶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从感受传统文化的语言韵律之美,到理解文化的精粹内涵,最后到内化成为个人的素养。

广州天河教育局局长柳恩鸣说过这么一句话:经典教育必将成功,因为我们尊重现代教育理念,同时重视国学经典教育,发展全人格教育和素质教育,培养孩子们的健全人格。

不仅在广州、深圳地区正贯彻落实执行,全国各地区学校都正逐步重视国学教育:

幼儿园:孩子要诵读《弟子规》、《三字经》、《唐诗》;在老师的指导下,充分感受到传统国学的语言韵律之美,开始培养孩子们的美好情操。

小学:学生们就要全本背诵《弟子规》《三字经》,学习《古诗词鉴赏》,提高对语言之美的赏析能力。

初中:学习《孙子兵法》《古文观止》等国学内容,接受优秀典籍的思想精髓,学以致用;

高中:真正深入了解儒家、道家的经典文献,学习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道德经》等内容,内化成为自己性格素养,从而让自己学会从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看待问题,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悟;

国学文化,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。接受国学文化知识的熏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

从幼儿开始,每个成长时期都要针对性地进行培养,从感受语言韵律美到赏析,到理解,到思考和感悟,才能真正吸收国学文化的精髓。

现在很多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国学教育,但还是苦恼于应该怎么教孩子学习国学文化,怎么从小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,怎么端正孩子的行为习惯,怎么培养一个知书达理的孩子。